媒体关注
【中国民族报】文物古籍“自述”何以中华,大连民大师生—— 妙手匠心,让文物“说话”

初冬时节,天气渐寒,坐落于北京复兴门内大街的民族文化宫依然游人如织,许多人慕名前来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近3000平方米的展厅,1500余件文物古籍交相辉映,为观众铺展开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长卷。


拾级而上,步入展厅,犹如打开的一张卷轴。展台上,一件件精美展品、一册册珍贵古籍置于其中,观众只需旋转按钮,就可以在卷轴上方的电子屏上,选择想了解的文物故事。


走进“大一统”展厅,观众头顶古星空图,脚踏中华文明之河,一面由花瓣组成的古籍墙上,花瓣中藏有200多册古籍。地面投影把花瓣墙中古籍所蕴含的思想,视觉化地呈现到一旁的“集思柱”上,并通过脚下的“文化长河”向外传播。由此,观众便可沉浸式地体验一次中华文化之旅。


文物古籍展中,类似的巧妙设计还有很多。文物古籍本身不会讲故事,如何让它们真正走出“深闺”、走近大众,大连民族大学的师生在接到展览设计任务后,第一时间就展开了讨论。


参与师生超50人,耗时7个月的方案修改、细化和实施,无数次校对、确认,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更沉浸、更直观、更有趣的展陈设计。独具匠心的设计让文物“开口说话”,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娓娓道来”,深入人心。


创新设计理念,让文物“活”起来


“让文物‘说话’,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这是一次创新,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设计团队负责人、大连民族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范一峰表示,他们在设计时打破常规,力求把展览办成一个更有视觉冲击力、更具感染力的体验项目。


展厅中呈现的每一个细节,无不蕴藏着设计师的心血——


在“大交融”展厅,头顶是古丝绸之路地图,脚下是“四大民族走廊”线路图,观众还能在“同心共振”互动专区铜鼓同心圆装置前聆听各民族的音乐交响,强烈的互动观感和沉浸体验让观众久久驻留。


“我们从大量的文物古籍中获得启发,比如铜鼓是南方地区祭祀、庆典活动中的重要器具,铜鼓纹样以同心圆形式排列代表了各民族心连心,同心共振这个概念就是这样产生的。”范一峰介绍说,同心圆装置的灵感也来自于此,一组铜鼓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形成的同心圆,触碰便可播放出经典的旋律,在展示中华民族同心圆梦的时代主题同时,象征着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永远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铜鼓声声,回响不绝;文明汇聚,源远流长。设计团队从文物中获取灵感,又通过设计让文物焕发生机。


典籍花瓣墙、集思柱、互动巨幕、红旗雕塑……文物古籍在设计团队的精心设计下,呈现给观众“活”的历史。


“在‘大一统’展厅,为了更好地让古籍焕发生机,我们受‘瓣瓣不同,瓣瓣同心’的启发,决定采用‘花瓣’作为核心表现形式。为了表达思想的聚合关系,我们在中间设计了一个集思柱。”范一峰说。


置身展馆,仿佛听到古籍文物在娓娓诉说,诉说着“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诉说着各民族在互鉴融通“大交融”中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诉说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乘风破浪,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克服多重困难,彰显匠人精神


墙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工期表、设计图、文物古籍图片,桌上摆着厚厚的打印图纸……大连民族大学设计团队所在的办公室里,文物古籍展的相关材料层层叠叠。


“我们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要在不到3000平方米的空间,展示1500余件高密度和高信息度的文物古籍,从而呈现跨越几千年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二是时间紧张,从今年年初着手到8月份正式开展,我们竞争上岗、组建团队,到确定设计方案、施工图,再到正式开始施工,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范一峰说,为了抢时间,设计方案出来后,他们向施工方连夜拆图讲解,让施工方领会设计意图和内容,极大提升了工程进度。


文物古籍展的布展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一个展示内容可能历经了十几次的脚本修改。比如我们看到的花瓣典籍墙,每一片花瓣后面是一个单独的电控单元,满墙由近1600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需要配钻40个不同大小螺丝孔,合计6万多个螺丝,背后的工作量巨大。”设计团队成员、建筑学院教师耿舒畅说。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设计布展工作的几个月,团队成员每天早出晚归,忙到凌晨也是常有的事。


设计第三展厅中央核心红旗造型时,要求40天左右完成,而正常情况下要60天至90天才能完成。其间,耿舒畅既要在北京完成设计工作,又要前往南京工厂紧盯施工进度。7月2日,红旗造型顺利运达北京展厅。耿舒畅带着施工方马不停蹄地完成了最后的组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正式对外展出后,观众络绎不绝,反响热烈。“通过参观文物古籍展,我学习到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正是在长期频繁的交流往来中,各民族逐步形成了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北京师范大学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陈庆轩说。



原文链接:http://210.12.104.26:81/epaper/?id=1729305364244987904&time=202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