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我们是否可以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乡村旅游案例中找到思路。”前往内蒙古巴林右旗的火车上,马天与同为旅游管理专业的祁洪玲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支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帮扶巴林右旗的博士团,8名成员分别来自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和旅游管理等专业。
4年前,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孙丽坤带领帮扶组第一次来到巴林右旗,为查干沐沦苏木设计了“半日游”和“一家亲牧家乐”等旅游产品。此行帮扶组重游此地,考察旅游发展现状。
“生意非常好,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游客很多。”一户牧家乐的负责人德力格尔其其格说,如今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许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参与到牧家乐的项目中。
走在村里,随处可见村民饲养的牛羊。德力格尔其其格介绍,当地养殖业发展迅速,生产的牛羊肉、乳制品等就地销售,为群众带来不少收入。“村里有牧民每年通过牧家乐能卖出50多只羊,如今这个人又扩大养殖规模,搞起了奶牛养殖,日子越过越滋润。”他说。
“不同于早期普遍发展的农家乐、牧家乐,现在乡村旅游发展已进入到3.0版本,要突出乡村牧区整体的休闲特质,了解旅游者的诉求,将乡土资源转化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增加吸引力。”在为当地干部群众开展的讲座上,马天介绍了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概况,并就巴林右旗乡村牧区旅游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名牧民说,大连民族大学的专家教授,像一场及时雨,帮他们开阔了视野,找到了文旅产业的发展方向。
从西拉沐沦河北岸乘车沿着灰通河、阿山河向前行进,帮扶组来到了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我们想在实验区将科研与旅游相结合,开展相关旅游活动。”巴林右旗旗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阿拉坦图雅说,查干沐沦苏木为巴林右旗的乡村经济带来了递增式发展,乡村牧区旅游提质升级成为当地未来发展的一个目标。
从自然保护区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馆,从民俗博物馆到电商中心,3天的时间里,帮扶组深入多地调研。“我们带着知识到地方去,再带着实践经验回到课堂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祁洪玲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左莉说,学院将结合专业优势,围绕巴林右旗的实际需求,不断提供智力输出,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规划和策略,推动对口帮扶工作提质增效,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原文链接:http://210.12.104.26:81/e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