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中国民族报】加强农牧区特色产品营销平台创新管理 ——以内蒙古巴林右旗为例


乡村兴,国家兴。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抓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抓手,品牌强盛是产业兴旺的抓手。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农林牧资源丰富,是传统农牧业大旗,也是内蒙古中东部农畜产品流通的集散地,巴林羊肉、巴林牛肉、巴林大米等成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巴林右旗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结合农牧业发展实际,制定了“市场引领、政府扶持、科技支撑、企业运作、草业先行、示范带动”的农牧业发展方针,坚持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农牧业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为推动巴林右旗高质量发展,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调研组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针对“巴林有品”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以及特色产品购买情况、购买渠道、产品满意度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巴林右旗特色产品营销平台的管理现状和现实问题开展调研。


调研数据显示,在购买特色产品类型方面,较多群体对巴林右旗特色产品相对不够了解;从特色产品知晓渠道来看,广告营销方式与平台需进一步丰富;在特色产品购买方面,品牌产品的认知度有待提升,群众基础需继续巩固;从特色产品选购的关注点来看,消费者最注重的依次为品质、特色、价格、味道;在产品选购渠道方面,占比及满意度靠前的依次为超市、农贸市场、电商平台、零售店;在特色产品品牌认知方面,对“巴林有品”母品牌了解渠道排名靠前的依次为朋友推荐、广告宣传、其他渠道;在品牌品类联想方面,消费者联想到的产品品类依次为牛羊肉、巴林石、巴林旅游、电商平台、杂粮豆、冷凉果蔬;在品牌品质联想方面,多数消费者联想到“巴林有品”所销售的产品品质是好的;在“巴林有品”子品牌认知方面,认知度较高的依次为庆州黄小米、大板香瓜、塞北诺牛羊肉、巴林桥大米、巴林石。


调研组分析认为,当前,巴林右旗特色产品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特色产品的稀缺性与差异性相对不足,与市场上的其他产品存在同质化问题;种植与养殖规模相对不大,生产效益有较大提升空间;特色产品产销主体利益联结机制需要健全,农工贸一体化需要加快发展;在品牌建设方面,需要重视品牌战略规划,加强各部门联动,建立品牌传播识别体系,深化品牌内涵、明确定位,提升品牌服务水平;在销售渠道方面,需要拓宽网络销售渠道,完善电子商务生态体系,健全农畜产品供应链,打破电子商务人才瓶颈,发展直播电商,充分利用各类电商运营平台。


为助力巴林右旗打造特色品牌,加强特色产品营销平台创新管理,调研组认为,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构建新型农业合作社。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出台特色产品产业化发展指导意见,明确发展路径、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鼓励特色产品产业化发展。重点选取一批基础好、带动好、效益好、潜力大的特色产品开展示范建设,并对产业化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完善集特色产品原种保护、良种繁育、生态种养、品质控制、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加大特色产品龙头企业和专业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做大精深加工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价值链。


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提升基层服务便捷化、精细化水平,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助推特色产业发展,把基层治理效能转化为产业发展成效,实现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良性互动。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育特色产品开发人才,吸引潜力大、能力强、基础好、意愿浓的新一代农民深度参与特色产品产业发展工作,成长为专业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广大农民参与和支持特色产品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明确品牌定位,增强品牌共鸣。一方面,要挖掘差异点联想,强化品牌辨识度,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等,赋予“巴林有品”及其子品牌个性化标签。另一方面,要寻找共同点联想,可以选择“巴林有品”母品牌旗下认知度较高且容易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品牌作为主打品牌,建立子品牌与母品牌品类共同点联想。例如,将“巴林有品”与羊肉品类建立强联系,打造“巴林有品”优质羊肉的品类共同点联想。品牌共鸣是建立强势品牌的目标,一般通过顾客与品牌心理联系的深度和强度来衡量,通过顾客的行为来体现。要加强“巴林有品”品牌创建(见“巴林有品”品牌创建路径模型图),增强品牌共鸣。


加强品牌保障。建设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主体自治的品牌保护与发展环境,优化品牌服务水平。培育多元化社会服务组织,推动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新闻媒体等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品牌营销、信息服务、管理咨询等活动,实现“巴林有品”品牌可持续发展。规范商标注册行为,深化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全方位打造商标品牌发展的良好环境。


缩短特色产品营销渠道长度,调整营销渠道宽度结构。发展体验式营销,引导消费者到特色产品生产地参观和体验。推动农户与零售商(如超市、便利店、连锁店等)对接,实现农产品统一运输、统一包装、统一储存,确保更多消费者能够及时、便捷地购买到优质农产品。结合消费需求和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营销渠道宽度结构。针对消费需求大、市场竞争激烈的农产品,可以选择较宽的营销渠道,提升市场覆盖率;针对消费需求较小、市场竞争相对不激烈的特色产品,可以考虑相对狭窄的营销渠道,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加强电商系统化运营。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加快农畜产品、特色产品电商建设,从初级农户产品供给方转化升级为产业链条完整的产品加工整合基地。优化物流节点,制定完善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升生鲜产品、农畜产品运输效率与流通率。完善村村通客车工程,在电商交易集中、运输压力较大的区域建造集包装、分拣、运输、信息调度、质量检查、品质追溯、售后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仓储中心点,并给予主要消费地或客源地一定的资金倾斜,破解运输短板,构建农牧业电商物流运作体系,打造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点、乡镇和村级电商服务站。加强本地电商人才培育,对农牧区统筹设立电商运营综合工作小组,整合资源,推动特色产品与农畜产品走出去。把本地农民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培养电商观念,开展直播带货、农畜产品短视频拍摄、特色产品电商运营等课程培训。面向社会各界分层分批开展培育,完善人才培育体系。推动政府、企业、运营商、科研院校、媒体、社会组织联动,重点促进B2B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积极推进供应链体系数字化。


(调研组成员:左莉、窦文博、王冰清、胡日查、郑世林、韩箫亦。执笔:郑世林)



原文链接:http://210.12.104.26:81/e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