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新华网】苏补呷:大凉山小伙的圆梦之路

新华社青海黄南8月25日电(金大成 肖帆) 近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梅子坪小学,收到了一笔特殊的爱心捐款,1万元整用于购置中外文学名著,捐款的是中铁十一局集团2022届的新员工——苏补呷。

他是土生土长的大凉山彝族小伙儿,也是大连民族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他从深山走来,不忘感恩,在甘青隧道一标项目历练,踏实稳重,他正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在自己圆梦的路上。

回报大凉山,圆年少“读书梦”

“这是我工作后的第一份收入,我决定全部捐给梅子坪小学,用来给孩子们购买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走出大山!”这是苏补呷发给母校小学校长的微信消息,在收到公司发放的一万元安家费后,他把全部的钱捐给了母校小学。

这是苏补呷人生中的第一笔大额收入,甚至对于他的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金额。苏补呷回忆说:“小时候,听老师给我们讲三国演义的故事,就很喜欢,就缠着老师要看三国演义的书。可老师说咱这还没有,你得去市里读书才有。”就是这样的小小梦想,激励着少年苏补呷不断成长。“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从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我就有了这个念头。”

在校实习期,苏补呷还参与过“暖衣暖心”捐衣活动,在自己仅有不到5套衣服的情况下,还捐出2件外套,为山区的孩子献出一份爱心。“我当时签了中铁十一局嘛,想着快毕业了,听说单位发工装,多的衣服就给山里的孩子吧!”

走出大凉山,圆求知“大学梦”

苏补呷的家乡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家堡子村,最高海拔约3800米,父母靠务农为生,勉强能维持一家五口人的温饱。父亲在念自己初二时,双亲被洪水冲走,父亲年少辍学务农。尽管如此,朴素善良父亲也深知,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在甘家堡子村,苏家是第一个把孩子送到县里读书的,苏家人不靠天不靠命,就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含辛茹苦地供养三个孩子读书。

“只有知识是别人偷不走的。”苏补呷回忆道,这是父亲说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在深受勤俭耐劳、求知如渴的家风影响下,苏补呷走出了大山,走进了理想的学府,弟弟妹妹也正在求知的路上健康成长。

“哥哥考上了大学,去了大公司,我也不能落后呀”。妹妹骄傲地说道,在她的眼里,哥哥是她成长路上的榜样。

苏补呷从来不懈怠,更加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大多数时间都泡在自习室里。他在校省吃俭用,甚至用捡来的废纸壳在课堂上记笔记,至今大连民大还亲切称他是“纸壳笔记男孩”。

在校期间,苏补呷2次获得过校团委“优秀共青团员”,获校党委“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校学生处授予“家务劳动之星一等奖”,在汉语言文字翻译大赛中获“创意奖”,在“学子母校”就业实习期间获“实习成果优胜奖”,并顺利通过了全国CAD技能一级证书。

“苏补呷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他学习刻苦认真,有自己的计划和想法,有很强的责任心,能保质保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做事十分有毅力。”大连民族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团委书记李德万说,“期待补呷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圆梦。”

来到十一局,圆青春“报国梦”

能加入中铁十一局,苏补呷也有自己的“小秘密”。

“其实,我很早就知道中铁十一局了”苏补呷说。“6年前,我在市里念书,就看到过中铁十一局的醒目标志。听大人们说,这是在建设新的成昆铁路。”

据悉,2021年4月,由中铁十一局参建的成昆铁路扩能工程冕宁至米易段全线隧道贯通。2022年1月,西昌西开出的首趟“复兴号”动车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式迈入“动车时代”。

“最后一个学期返校,我就是乘坐这趟动车到昆明,再转机飞大连,不久便面试了中铁十一局,还顺利签了三方协议,应该也是个缘分吧。”苏补呷说。

此时,苏补呷正在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甘青隧道项目学习隧道管理知识,很快他将被分配到隧道工区作技术岗位见习生。“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是有差距的,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我觉得时间不够用了。”苏补呷说。

中铁十一局集团甘青隧道项目位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穿越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川西高原过渡地带,垭口最高点为3643米,氧气稀薄,昼夜温差大,冰冻期长。

别人都说甘青苦,但苏补呷不这么觉得。“这比在家里条件好多了”他笑道。“项目住宿是2人间,比大学宿舍都宽裕,而且食堂可是三荤一素一汤,我感觉自己要长胖了。”

“我看到过,夜里他一个人在办公室看图纸,对新人来说,这种自觉比较难得。”甘青项目总工黄新宇这样评价他。“那天,他说要坚守甘青隧道到收尾,我说高原建设,公司有政策,1至2年就换人。他倔强地说他就是山里出来的,没有问题。”


在家乡务农时情景

在家乡村委会抗疫值守并练习书法

苏补‍呷作为中铁十一局今年新员工代表发表入职感言

苏补‍呷在施工现场检查工程质量

苏补呷捐款截图



原文链接:http://www.news.com-cn.us/2022-08/25/c_114806551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