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中国民族报》刊文报道我校“阮成江博士团”服务脱贫攻坚工作

民大新闻网讯 3月26日,《中国民族报》以《把论文写在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记大连民族大学“阮成江博士团”》为题,报道了我校“阮成江博士团”扎根武陵山区,用智慧和汗水进行艰苦的科研攻关,为当地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作出的突出贡献。

附:《中国民族报》(2019年3月26日)

http://www.mzb.com.cn/zgmzb/html/2019-03/26/content_9177.htm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建功立业新时代】


把论文写在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

——记大连民族大学“阮成江博士团”

□ 王新伟

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2011年,国家率先在武陵山片区启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2012年起,国家民委从委机关和委属单位选派干部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前往武陵山片区担任联络员。大连民族大学先后派出四批50余名联络员前往武陵山片区,“阮成江博士团”就是其中一个。

几年来,“阮成江博士团”扎根武陵山区,用智慧和汗水进行艰苦的科研攻关,终于破解了困扰当地多年的油茶低产低效难题,在片区大面积推广优良油茶种质,使茶农的收入大幅提高,为当地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

“油茶之乡”遭遇多年低产困扰

武陵山片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少数民族人口多、贫困面广且贫困程度较深。地处武陵山片区的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有着500多年栽培和开发利用油茶的历史,被誉为“油茶之乡”。

上世纪80年代,玉屏油茶由于树龄不断老化,产量越来越低,老百姓种植油茶的积极性不高。仅1980年至2000年,就有大约8万亩油茶被砍伐或荒芜,占当时油茶总面积的40%。

玉屏位于长江上游,大量砍伐有几百年种植历史的油茶林,不仅带来新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而且也降低了油茶种植户的收入,严重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和群众赖以生存的特色产业发展。

过去,油茶是玉屏人的“摇钱树”,当地油茶户的日常花销全靠它。但多年来,油茶含油量低、产量不稳定、缺乏本地良种等难题,一直困扰着当地群众。在病虫害严重的时候,甚至十担茶籽九担空。收入没有保障,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油茶的积极性。

怎么让油茶稳产、高产,给农民带来稳定、丰厚的收入,这成了玉屏县脱贫攻坚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2013年12月,时任大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黎树斌到玉屏调研。其间,玉屏县县长杨德振提出,希望学校能帮助当地解决油茶含油量低和产量低等重大难题。

2014年4月初,大连民族大学根据相关专家的研究背景、研究能力和学术成果,决定委派刚在瑞典农业大学执行完欧盟玛丽·居里国际人才引进奖学金项目的阮成江教授带领专家团队赴玉屏,实地调研,寻求解决方案。

一场挽救“油茶之乡”的脱贫攻坚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穿茶林钻荆棘,找出症结刻苦攻关

2014年4月,阮成江奔赴玉屏。刚一到任,他就和团队成员进入老油茶林里开展调研。

因为长期无人管护,油茶林地荆棘丛生,团队成员来回一次,身上、脸上经常擦碰出一道道血口子,衣服不知被刺破了多少件。

起初,玉屏当地的技术人员根本不相信阮成江团队能解决困扰他们几十年的大难题。

“我们是顶着巨大压力,常常顶着烈日、冒着雨淋在野外调查,观察油茶开花结实,分析果实性状和产量等特征。”阮成江说。

为了观测昆虫危害的活动规律,团队成员经常在早晨五六点就上山,一直工作到晚上七八点。

玉屏县缺乏相应的设备和实验条件,采样后需用液氮将样品运回大连。因液氮罐不能空运、货运和快递运输,每次阮成江和团队人员都是战战兢兢地手提液氮罐,辗转几千公里,坐汽车、火车回到大连。每年,都有四五次这样的采样经历。

通过长期观察,团队对油茶生长发育特性、传粉结实特性、果实性状和产量特征等进行分析,发现了造成油茶低产低效的主因。

此后,团队建立了油茶优良种质早期诊断评价和优选技术,通过收集来自全国不同省份的油茶种质,对玉屏当地油茶种质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出了24个适合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的油茶优良无性系。其中,高产、稳产、抗油茶炭疽病的优良无性系“民玉1号”“民玉2号”“民玉3号”,均申报了国家油茶新品种。

连续几年,团队成员盯着一个个油茶发展难题攻关,先后完成了良种培育和优良无性筛选成果、油茶轻基质芽砧苗嫁接技术、丰产营林和低产林改造分子设计技术、油茶大小年调控和丰产管理技术、油茶炭疽病和油茶象虫害防控技术等。

目前,团队选育的油茶优良无性系已繁育优质苗木420万株,其中120万株已在武陵山片区的贵州思南、碧江、平塘及湖南会同等地示范种植。

“我们基本解决了玉屏油茶含油量低和产量低的难题,为武陵山片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油茶提供了优质种源、苗木、穗条以及丰产营林技术,对充分发挥油茶产业在武陵山片区精准脱贫和长效致富的作用,实现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阮成江说。

“我家的老油茶林,以前每亩地只能产3公斤油,自从使用了优良油菜种质后,每亩地最高可以产茶油50公斤。”玉屏县朱家场镇鱼塘村村民姚元说。

长期扎根,破解油茶全产业链难题

几年来,阮成江和他的博士团队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在贫困农民增收的背后,凝聚着阮成江和团队的智慧和心血。

“每年往返大连、玉屏20多次,经常昼夜在路途中,身心劳累不说,还辅导不了孩子学习,照顾不了家庭。”阮成江说,“我也时常问自己,这么辛苦在武陵山片区工作为的是什么,为何要这样来回几千里地跑。但一想到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又精神饱满地投入研究中。”

杨德振说:“按照目前的情况,一户农民种植5亩以上油茶,就有望实现精准脱贫和长效致富,油茶盛果期可达70年至80年,一代脱贫可福及子孙几代人。”

2017年,玉屏县油茶林总面积已达20.7万亩,其中新建油茶基地8.7万亩,涉及贫困户3425户11268人。同年,油茶投产总面积15.4万亩,产鲜果13760吨,产茶籽3440吨,茶油860吨,油茶产值1.4亿元,茶农户均增收917元。

“国家民委派驻玉屏的联络员找准了我们在脱贫攻坚中的精准扶贫发力点,提高了老百姓种植油茶林的积极性。”玉屏县委书记王俊铭介绍,县里已将油茶产业定位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积极与大连民族大学开展的油茶科研合作,力争在2020年全县实现油茶面积25万亩,油茶籽产量1000万公斤,产值2亿元。

2016年7月23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到玉屏县调研,得知阮成江团队基本解决了油茶低产低效难题,又面临油茶大小年结实和病虫害等难题后,勉励博士团队扎根玉屏,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实现扶贫与经济效益共赢。2018年7月,贵州省长谌贻琴到玉屏调研油茶产业时,对阮成江博士团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7年初,大连民族大学向国家民委提出,决定以博士团队挂职的形式向玉屏县派驻联络员,阮成江教授、李贺副教授、王莉、李景滨和丁健5位博士组成博士团队到玉屏挂职,继续攻克油茶难题。

李贺、王莉是女教师,李景滨和丁健两人的孩子当时还不满1周岁,他们克服家庭和工作上的困难,远赴千里之外开展调查研究。为了不辜负武陵山片区老百姓对提高油茶产量和产值的期盼,他们舍小家顾大家,默默地坚守在岗位上。

玉屏县林业局副局长杨毅说:“从未见过像大连民族大学挂职博士团这么认真努力的学者,他们脚踏实地,为玉屏和武陵山片区油茶产业发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如今,玉屏挂职博士团已找到油茶大小年结实的内生和外在原因,相关研究成果经生产实践验证后,有望在两三年内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