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雷:扎根民大 无悔芳华
从一名生物工程系的学生,到如今学生们口中的“大师兄”,从一名辅导员,到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邹雷学习在民大、工作在民大已有25年的光阴。“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在民大,我信赖并感恩这方沃土,我愿意用一生的努力,为民大的发展贡献力量。”邹雷说。
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在给高等教育职能赋予新内涵的同时,也给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学院党委书记,邹雷以党建为引领宣传好党的主张、贯彻好党的决定、领导好基层治理、团结动员好群众、推动好改革发展。他不断探索党建引领业务融合发展的方法和路径,把教师集结到项目组和攻坚队,让党员教师在其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把学科专业特区建设、工程教育认证等工作压力给到党支部,让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更扎实。在重大任务实施过程中,他设立先锋示范岗,倡导一级带着一级干,干部做给群众看,让广大党员在攻坚克难过程中砥砺意志、锤炼党性,用骄人的业绩和突出的表现保证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重大任务落实的第一线。
邹雷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教育纳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校学习培训等党建日常,提出并积极推动“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路径,通过搭建线上交流平台,把循环往复的自然传播集合成特色鲜明、通俗易懂的网络应用,进一步丰富了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平台。邹雷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原则,群策群力、凝结共识,着力实施绩效改革方案,以工作量承包为牵引,根据不同教师不同特点,发扬其强项,保障学术涵养厚实的老师能够聚精会神做科研、促进擅长讲好课的老师精雕细琢一门课。在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党建工作持续领跑。近年来,学院1人入选辽宁省高校“我身边的好书记”,2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3人入选辽宁省高校“校园先锋示范岗(个人)”,1名党员教师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学院党委先后获评“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组织”,入选辽宁省高校“校园先锋示范岗(集体)”,多次获评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院连续三年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为“好”等次。
今年,生命科学学院考研率达到32.7%,创历史新高,共有110名学生成功上岸,奔赴更高学府深造,这离不开学院的“大学四年全过程考研工程”。学院将推进考研工作作为加强学风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用心树好考研“风向标”,人人都是学生考研的助力者,对学生进行考研跟踪,全方位、全过程做好学生考研服务工作,推动学院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在学生工作上,邹雷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等有效方式,着力解决好发生在学生中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用心用情用力护航学生成长成才。
学在民大,奉献民大。邹雷牢记民大精神,爱岗敬业,持之以恒,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坚持向下扎根、向上开花,努力当好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者,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刘煜:培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新人
将粽叶卷成漏斗状,填米、压紧、扎绳……一个个三角形、长方形的粽子就包好了。端午节前夕,在外国语学院与生活服务中心的迎端午活动上,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刘煜和师生们一起包粽子,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实践活动是观察关注学生的一个有效途径,一些参加活动积极性不高的同学更值得关注。”打开学生心门,跨越“代沟”是刘煜从始至终不断思考、改进的事。在各种活动中,刘煜总是留心关注那些“小心翼翼”的同学,贴心与他们交谈。有的同学现实生活中腼腆、“社恐”,反而在网络上或其他地方构建自己的世界,交谈游刃有余。面对这样的同学,刘煜因材施教,利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搭建师生友谊桥梁,拉近彼此距离,并时刻对他们强调“遇见困难一定要找能帮助你的人。”
刘煜重视辅导员和班导师的作用,引导老师们做青年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他创造性地构建了辅导员、班导师双核驱动模式,开展基于深度辅导的思政教育和学习聚焦关键环节,做通学生思想工作、加强心理帮扶。作为2020级辅导员,刘煜以身作则,做学生们的大家长,大到学生的学习计划,小到每个学生的生活琐事,他和班导师加强联系,悉心引领。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英语202班先后荣获“先进团支部”“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学风特色班”“学校模范班集体”等荣誉。
担任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后,刘煜积极倡导在教学方面打造学科优势,组合发展。为了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他坚持创新强化领导班子能力提升和教师业务素质提升,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拥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优秀外语学子。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鼓励教师打造学生爱听的“金课”“热课”,扎实推进《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课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课程教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中,运用语言工具、国别与区域研究成果,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研究和思考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让世界看见中国、读懂中国。
“扎实推进‘讲好中国故事’转型升级,是我们作为外国语学院的一项光荣使命,学院充分利用多语种教育教学优势,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用过硬的语言技能、扎实的理论素养,培育能够讲好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的外宣复合型人才。同时学院也启迪学生关注时代之需、回答时代之问、担当时代之责。”刘煜介绍,学会讲好中国故事,学会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是理解中国、沟通世界的桥梁,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前提,也是外国语学院新时期转型的重要依据。学院做好有组织教研、科研、学科建设工作,鼓励学院各系部以及其他院校教师,积极参加由闫怡恂院长主持的辽宁省首批示范性虚拟教研室“讲好中国故事”数字化虚拟教研室建设工作,共同探索方式方法改革,以多学科融合为理念、跨学科视角为抓手,优化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形式、效果等。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要坚定不移引导全院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涵养扎实学识、坚守三尺讲台。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是我作为党员、作为老师一定要做、肯定要做、必须要做的事情。”刘煜说。
陈晶华:用心上好每一节思政课
“只有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不管在什么岗位上,老师永远是我的第一身份。”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晶华来校十八年,在“明定位”中恪尽职守,在“守初心”中坚定信仰,秉持着筑梦育人的教育理念,用心上好每一节思政课。
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既承担着知识教育的职能,也肩负着认同教育的责任。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伴随着陈晶华的娓娓道来,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学生面前徐徐展开。她通过一个个故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近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逻辑,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我们不仅努力让老师们的内容供给和学生的现实需求精准对接,还要注重课上课下与学生的交流,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大家解决困惑点。”陈晶华说。
利用中国近现代史“讲故事”的天然优势,陈晶华把抽象的、干枯的理论变得鲜活和生动,把教材里面平铺直叙的阐述式知识体系转化为问题链式的教学体系,通过发放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调查问卷,更深层次地了解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
陈晶华深知“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正确的认知和科学的信仰离不开系统的学习,同时也需要经过亲身实践去感悟和检验。在担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研室主任的十余年间,她坚持价值引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明辨历史是非的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关注学生现实需求,积极创新教学模式。2022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被评为辽宁省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流课程,她个人也多次在省级、市级以及校级各类教学评比中获奖,先后获得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校级教学竞赛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在平时与学生的相处中,陈晶华关心关爱学生成长,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塑造及能力的培养。曾荣获辽宁省高校思政课中青年骨干教师、大连高校优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近年来,陈晶华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思政课有机融合、思政课智慧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等问题扎实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系列丰硕成果。作为主持人获批省部级、校级立项十余项;获得校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作为重要参与人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民族院校教学成果评估结果A+一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研究成果《大连近代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两次被《大连日报》转载,并获得第四届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独立完成20万字学术专著1部。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委员,陈晶华多年来一直积极协助直属支部书记开展各项党务工作。积极探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创新,以标准化、规范化为建设抓手,统筹抓好全院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陈晶华总结工作中积累的实践经验、特色做法,不断深化理论研究,获批省级党建研究课题两项、校级党建研究重点课题一项,获得省级调研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
“新时代赋予了思政课教师更重大的职责担当,我将铭记‘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光荣使命,为学生筑梦引路。”陈晶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