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土木工程学院: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目标 情牵村镇 助力脱贫

编者按一直以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全校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在广大学生中厚植爱国情怀,培育民族团结基因,坚定“四个自信”,在全校营造了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今年第3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学校隆重表彰了一批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更好地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弘扬我校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党委宣传部在各媒体平台推出专题专栏,以深度报道的形式对获奖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宣传展示。


民族团结一家亲,互帮互助心连心。近年来,土木工程学院全体师生用实际行动,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建筑是文化的结晶,铜仁地区有着大量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学校与铜仁市民宗委深化合作,率先在贵州省启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数字化保护项目。土木工程学院孙建刚教授作为学校派驻武陵山片区的联络员,长期带领团队深入民族地区,进行数字化的精准测绘。

年逾60的孙建刚一年多次前往贵州铜仁,近一半的时间都驻扎在梵天净土,用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队全体成员获评铜仁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多年来,从黑龙江、辽宁到贵州、云南、四川,到处都留下了孙建刚及其团队将科研成果逐步应用于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足迹,为民族地区的乡村建筑防灾减震、数字化防护作出了贡献。

以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己任,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目标,在土木工程学院,孙建刚及其团队的贡献只是一个缩影。

学院一直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学生教育管理全过程,利用民族团结教育、诚信教育、“三问大学”主题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书香工程”等载体,教育和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多角度推动大思政育人格局不断形成,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更多领域、在更大范围绽放。

2020年的春季学期采用线上授课形式进行,通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点。但是,民大师生会一直记得土木工程学院有一个在纸壳上记笔记的男孩——苏补呷。为了能上课、上好课,在没有足够纸张的情况下,他在纸壳上工工整整地记下一个又一个知识点,这种向学、好学的精神感动很多民大师生,他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成为了民大学子们的榜样。今年暑假,他在自己家乡梅子坪村村委会,以“树立理想,走出大山”为主题,给村里的孩子们开展了一场宣讲,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有机会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更让人感动的是,他多年勤奋学习不是为了脱离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让家乡脱贫,未来,他打算回到家乡,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我能走出去,也能走回来。”这不仅是苏补呷的一份承诺,也是土木工程学院推进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果。

学院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专业课教师注重在课程思政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融入,激发学生的中国道路自信和行业领域发展信心。

在土木工程学院,书香工程是深受师生们喜爱的一项文化活动。活动以书香俱乐部和书香小屋为载体,通过科技文化节、书香团支部建设,新媒体建设,积极打造浓厚的书香文化,让理工科的学生也具备较强的文化底蕴。学院积极响应号召,召开主题班团会、组织收看思政大课。同时,通过学雷锋纪念日、母亲节、父亲节、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等节日节点,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和劳动教育等内容,上好疫情防控这场思政大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艰苦奋斗以及为国家奉献的精神。在学院的积极组织下,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学生们在各种专业竞赛中捷报频传,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昂雪野老师带领参加成图大赛,获全国一等奖;王振、徐蕾老师带队参加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首次进入国赛,并获得三等奖……

面对今年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学院通过致全体学生的一封信、致全体家长的一封信,为学子和老师们不畏艰难险阻、携手共克时艰的精神点赞,同时号召家长们在毕业生的就业中发挥作用,携手助力2020届毕业生就业。学院鼓励毕业生到民族地区、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基层就业,主要签约单位有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局、中铁十一局、十九局、新疆交建、中交一航局三公司、葛洲坝等大型国企。在学院老师们的不断引导下,学生们对自己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愿意扎根基层、扎根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民族团结之花,扎根于交往交流交融的土壤中,盛开于共同奋斗的征程上。土木工程学院时刻牢记使命,牢记新时代民族团结宣传的重大责任,在点滴中、在细微处,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每一名学子心中扎下了根,在“学在民大”精神的感召下,用行动践行民族团结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