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山海相连 携手并进——我校建筑学院服务民族地区工作侧记

我国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在我校,有这样一群人,数年来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山海相隔,奔波劳碌。

他们——就是我校建筑学院的师生们。

2015年,建筑学院由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加之新增城乡规划专业整合组成。从2006年建筑学专业成立到如今建筑学院独立建院,他们始终与少数民族地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多次为其进行民族地区基本建设内容相关的干部培训、提供民族地区基本建设技术支持和科技帮扶等,内容涵盖了民族地区城乡基本建设的方方面面,极大促进了我校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得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致好评。

村寨保护 利在千秋

建筑学院始终坚持服务民族地区基本建设的办学宗旨,根据自身专业能力,致力于发掘、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文化历史与传统。在学院领导的积极努力下,现已促成与辽宁、海南及贵州等多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村寨保护项目。

在辽宁省,建筑学院开展了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老镇旧街区、腰站满族古村、清源满族自治县等几个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落规划改造项目,通过系统的信息采集,开始了满族村落基础数据库建立的工作。

在海南省,建筑学院与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共同合作,对原始黎族村寨开展保护整理工作。现已完成了两处具有极具典型性的黎族村寨的基础数据库建立。

在贵州省,校地合作更是成效显著。

贵州省铜仁市地处黔湘渝三省市结合部,聚居着汉、苗、侗、土家、仡佬等29个民族,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但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2016年4月,建筑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大连民族大学·铜仁市人民政府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在铜仁地区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镇)保护与发展项目。其工作重心就是对铜仁地区各少数民族村寨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对其原始信息状态进行采集,并通过数字化影像合成,为这些原始村寨保留一个原始记录。

半年多以来,建筑学院院长倪琪多次带领调研组成员奔赴铜仁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结合教学,先后安排了100余人次的师生参与了项目调研、数据采集、规划设计。

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在挂职干部的积极配合协调下,课题组完成了铜仁6个区县18个特色村寨的调研,涵盖了苗族、侗族、羌族、土家族、仡佬族特色村寨(镇)以及一个明清时期传统村落。

同年11月27日至12月2日,倪琪院长一行六人赴贵州省铜仁市,参加我校在铜仁开展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镇)保护与发展项目阶段性成果汇报会。至此,该项目获得阶段性进展。

油茶花开 硕果累累

贵州省铜仁市玉屏县盛产油茶,素有“中国油茶之乡”的美誉。

如何通过建筑将地方特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呢?

经过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政府与建筑学院的协作,开展了“玉屏中国油茶博物馆”的规划与建筑设计。这一项目得到建筑学院的高度重视,倪琪院长亲自领头,多次奔赴铜仁地区实地考察。

玉屏侗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片区,地势以山地为主,宽阔平坦的地段较少,难题之一是选址如何最大化地结合自然生态,规划成为地域环境的标志建筑。项目组与地方政府领导共同勘察、考察,对几个选址给出了具体意见和评估标准,最终将选址定在玉屏茶花泉景区。

而接下来,另一个难题随之而来。

如何将这一近2万平方米的建筑与当地的民族文化充分融合以体现当代的侗族建筑文化特色?

倪琪院长在实地走访、调研后决定,“要最大限度利用自然环境,保护自然植被,把建筑形象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园区总体规划中大量保留侗族文化元素,用现代建筑的语言体现侗乡民族文化内涵。”

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推敲与修改设计,如今“油茶博物馆”的施工图设计已经完成,进入了工程实施阶段。群山之间,一座大大的白色建筑屹立其中,建筑顶层是张开的油茶花瓣形状。这一设计把玉屏县独具特色的箫笛、油茶、侗族文化完美地结合其中。

教育为先 服务民族

来到建筑学院,第一眼就被走廊上琳琅满目的实体模型吸引,大大小小、形式不一、风格各异。仔细一看,大多是具有强烈地方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模型。贵州铜仁地区的梯田,辽宁满族老式房屋,海南黎族吊脚楼……五颜六色,十分逼真。

据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副系主任李仂说:“这些都是建筑学院的学生们结合专业教学、社会活动和去民族地区实地测量后,按照比例做出来的建筑实体模型。”

近年来,本着服务民族地区,培养民族建筑专门人才的方针,建筑学院专业教学逐渐增加与民族地区基本建设相关的建筑设计课题或村寨保护规划类的课题。以前,学生接触课题大多是根据一个虚拟的想象或现有的资料发挥,而现在,建筑学院安排学生去民族地区实地考察,自己测量数据,自己拍照、绘图、信息整理,再根据一定的比例制作模型,以亲身所触所感的经验融会贯通到所有的专业学习中。

2016年7月,建筑学院就安排了约30名学生到铜仁地区实地考察。

贵州多山,道路曲折,甚至有的村寨根本不通车,大家只得徒步前行。加上南方雨水充沛,道路泥泞不堪,前行困难,常常要背着测量工具走上大半天才能到达一个村寨,测量结束,又不得不匆匆赶往下一个村寨。在集中实践中,有不少同学都表示无法适应气候环境和地理条件。然而越偏远的地方,古建筑保留得越丰富,当同学们跋山涉水亲自看到那些古老的传统建筑时,所有的困难都变得不值一提。

通过这一方式,学生更加具象化地学习了专业知识,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特色建筑文化的认同感。“这次测绘实习对学生来讲绝对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在这12天里,同学把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在现实测绘中一一得以印证,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建筑学院老师李鹏程说道。

不仅如此,建筑学院还高度秉承以民族地区建设为己任的职责,在招生之初就强调一定要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比例。

“建筑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养成有必要紧密结合国家的需要和民族的需要、民生的需要。对于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的理解绝不是在课堂的知识灌输,通过体验和实践学习才是正道。建筑设计的技术内容有相当的部分不是理论的,而是实践的,是感性基础上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开门办学’是最有效率的。我们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进一步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加快建筑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铜仁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建筑学院院长倪琪说道。

(学生记者 肖雨柔 责任编辑 李素梅 创意设计 杨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