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让藏区牧民生活“牛起来”——访我校牧绿源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

124个国家,4000多所高校,457万人参赛;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0月15日在浙江大学落下帷幕,我校“牧绿源让藏区牧民生活牛起来”项目获得国赛铜奖,实现学校“互联网+”大赛历史性突破,同时辽宁省教育厅将本项目的实践成果作为典型案例报送教育部。

突破重围 载誉而归

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教育部、中央统战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12个中央部委单位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浙江大学和杭州市人民政府承办,以“敢为人先放飞青春梦 勇立潮头建功新时代”为主题,构建了“高教、职教、国际、萌芽”四大版块,共有来自124个国家和地区、4093所院校的457万名大学生、109万个团队报名参赛。

能够得到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的通行牌,是因为“牧绿源让藏区牧民生活牛起来”项目在今年7月份辽宁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摘得了一等奖。省赛结束之后,距离决赛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大家各司其职,每天除了上课的时间,团队里的同学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了项目研究当中。为了不辜负老师同学的信任,为了能给学校争光,为了家乡人民殷切的目光,在比赛前几天团队携力度过了最艰难且压力巨大的日子。团队所有的老师和同学经常熬夜,对方案进行完善和修改、演习预案、讨论问题。

扎西才仁是该项目的带头人,在谈及这次比赛时,他介绍道:“当时我们的内心顶着巨大的压力,但更多的是兴奋,因为我觉得我们可以与这么多优秀的人同台竞技,可以看到这么多奇思妙想,这就是交流的意义和乐趣,更是一种进步。”

经过团队严谨、认真的准备,最终他们带着“牧绿源让藏区牧民生活牛起来”项目来到了决赛现场。该项目首创提出了基于合作社架构的全托管和半托管的生产模式;引入了二维码防伪、耳标信息采集、智慧育种等新技术,形成了适应藏区可推广的一整套科学养殖技术规范;建立了养殖档案、畜牧粪便发酵还草等管理制度,促进了藏区养殖走向规范化和生态化;整合了线上线下资源,挖掘、培育和推广牧绿源品牌内涵和特色,全方位打造牧绿源品牌,提升合作社高原有机特色农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这个奖项属于整个团队,属于每一个在比赛路上给予我们帮助的人,而我作为团队的代表接受这个荣誉非常荣幸,非常开心,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团队精神。”扎西才仁说,这才是他最想对团队说的话。

志同道合 造福家乡

扎西才仁的家乡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苏吉滩乡察汉达吾村,4年前,扎西才仁带着父老乡亲的厚望来到我校,成为当地走出来的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也就是在这一年,一部分牧民要离开故土迁入城市。一夕之间改变延续千年的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让牧民们一时感到茫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扎西才仁成立了“牧绿源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让村民们以牛羊和草场入股,进行集约化管理,牛羊都集中起来有合作社负责管理,牧民们不用放牧每年还可以按照股份分红。

可是,具体实践起来,扎西才仁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从前爷爷养的成年牦牛,每只可达300公斤,而合作社的牦牛却只能长到200多公斤,病死率也高于以往。扎西才仁只好夜以继日地学习相关知识,请教自己的老师,才知道牦牛的现状根源在于近亲繁殖。最终,在老师的帮助下,合作社为牦牛制作了二维码“身份证”,在圈养、繁殖环节对血缘关系近的牦牛进行隔离,收到了很好效果。

养殖方面的问题解决了,销售问题又来了,扎西才仁转向专业老师求教,随着任红、王婷睿和陈兴文老师的加入,这个队伍,无论是在人数还是在思想上都丰富了起来,大家集思广益,项目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慢慢地,老师又向他介绍了许多其他的同学,他们也是想为家乡脱贫致富的有为青年,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一起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一个致力于解决家乡贫困的团队就组建起来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的领导和老师对“牧绿源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高度重视,从项目的实地调研、指导、参赛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如今,牧绿源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发展至社员58名,连片托管苏吉滩乡草场10300亩,带动三个牧业村的25户贫困户脱贫,实现年人均增加收入1.9万余元。扎西才仁也被评为青海省优秀青年企业家。而现在他还有更加热切的愿望就是随着红色之旅项目的发展,更加深入融入到老百姓家中,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感更加强烈,思想更加的成熟,希望早日加入到党员的队列当中。

(信息来源 学生记者 刘松楠 责任编辑 李素梅 创意设计 杨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