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中国民族报】奏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写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闭幕之际

这是疫情之下让人振奋的文化盛事。

8月31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

歌声飞扬,舞步欢腾。20时许,一台开幕式文艺晚会拉开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帷幕。

习近平、李克强、汪洋、王沪宁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约3000名各族群众一起观看了晚会。

演出开始前,习近平总书记等会见了演职人员和56个民族的优秀基层党员代表等,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8月31日晚,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文艺晚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李克强、汪洋、王沪宁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观看。这是演出开始前,习近平等会见文艺会演演职人员代表、组委会成员、56个民族的优秀基层党员代表等。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闭幕刚刚三天,习近平总书记又出席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活动。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极大鼓舞了各族干部群众。

“这是一次各民族文艺创作新成果的集中展示”

“这是一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成就的生动呈现”

“这是一次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力动员”

……

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期间,超过1300万人次的观众通过国家民委网站和央视网观看了从全国各地推荐的101台剧目中遴选出来的42台,数以亿计的观众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欣赏参演剧目的短视频。大家的热情留言,或许能从不同视角展现文艺会演的魅力与价值。

▲9月24日晚,历时近一个月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北京民族剧院落下帷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颁奖仪式暨闭幕式文艺晚会,并为获奖集体和个人代表颁奖。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

从1980年至今,经过41年的发展,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已成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传承保护创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 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引领少数民族文艺发展方向。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这是我国少数民族文艺发展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盛事。

1980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恢复不久的国家民委联合文化部,在京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56个民族的2000名文艺工作者满怀走向春天的欢欣,以21台剧(节)目、108场精彩演出,开创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历史。

在展示成就、推动交流的同时,会演对于少数民族文艺发展方向、路径的探索与思考,对推动少数民族文艺繁荣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

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结束后,2002年,国务院批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每五年举办一届。2005年,《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明确定期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成为一项制度化的全国性民族文化活动。

41年间,6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回顾走过的道路,始终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始终致力于反映和讴歌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实践。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语重心长告诫全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聚焦10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书写的可歌可泣的光荣历史,无疑是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重要最鲜明的主题。

▲《尘埃落定》剧照。

 歌剧《尘埃落定》、话剧《不准出生的人》等剧目,通过不同的视角,揭露了封建农奴制度的残酷和黑暗,揭示了腐朽制度崩溃的历史必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各族人民带来的光明与进步。音乐剧《血色湘江》《畲嫂》、歌剧《畲山黎明》、壮剧《百色起义》等剧目,讲述了革命年代各族群众与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结下的血肉亲情。

▲《百色起义》剧照。

    “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20余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了解情况,谋划部署指导。民族地区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推动下,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青山环抱,山高路远,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是地处武陵山深处的一个苗族聚居村落。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花鼓戏《桃花烟雨》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为时代背景,演绎了一个顽强拼搏、攻坚克难、情感相依的动人故事,展示了在党的领导下湘西各族人民苦干实干、追求美好生活的历程。

▲《追梦路上》剧照。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献给了脱贫事业,有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七一勋章”获得者、壮族姑娘黄文秀就是其中的一位,锡剧《追梦路上》讲述了这位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各族群众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拼搏进取、献出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话剧《干字碑》《金色的胡杨》分别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毛丰美、“全国最美村官”刘国忠为主人公,通过还原他们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故事,歌颂了共产党人用生命诠释初心使命、舍身忘我的崇高精神。

▲《金色的胡杨》剧照。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必须把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示范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正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以文化人、凝心聚力,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

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共同体理念,必然陷入四分五裂,成为一盘散沙。

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几千年来,作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大一统”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底。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秉持这样的理念,纵有外敌侵略之危、亡国灭种之虞,中华民族在最孱弱时期也没有分崩离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这是历史的昭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作出的重大部署,提出的明确要求。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成为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追求的目标。

为各民族优秀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搭建平台、创造机遇。

作为民族工作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之一,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的最新成果,代表着少数民族文艺发展的最新水平。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期间,42台优秀剧目在近一个月时间里集中上演,其中有54%的剧目来自省级以下基层文艺院团。成千上万演职人员和各界观众参与其中,许多原本如繁星遍布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到了舞台中央,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与认可。藏戏、侗戏、壮剧等多个戏种的基层院团,在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过程中摆脱了困境,迎来繁荣发展的又一个春天。一批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由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推动各民族文化在互鉴融通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文化姹紫嫣红。体现民族文艺发展最高水平的优秀剧目定期集中展演,各民族艺术工作者既是表演者,也是践行者,大家在中华艺术的殿堂里,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不断推动各民族文艺的交融互鉴,创新发展。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中,融通互鉴推动的艺术创新随处可见。音乐会《共饮江河水 同聚中华情》,融合了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青海、贵州等地富有民族风格的代表性音乐元素,通过全新编创,以充满现代感的音乐语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乐器,让大家徜徉于雪域云端的净土天籁、彩云之南的绿雾苍雪、大漠丝路的落日长河,感受在面对困难和挑战中所凝聚起来的中国力量、培育起来的中国精神。舞蹈诗《锦绣家园》撷取了黎族最典型且多彩的舞蹈元素,用现当代最新的编舞技法,成功焕发出黎族舞蹈的时代之美,为黎族歌舞走向现代化插上时代之翼。

发挥平台带动效应,激发文艺人才成长的源头活水。

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需要大批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需要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文艺工作者队伍。经过41年的发展,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已成为一个极具含金量的文化品牌。伴随着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前进步伐,一代又一代年轻文艺工作者得到成长锻炼,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有的已成为成就斐然的艺术家。越来越多的文艺人才从关注到倾情投入,带来了新的理念、思路和方法,为各民族文艺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提供了不竭动力。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文艺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让中华文化根深干壮、各民族文化枝繁叶茂,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意义重大而深远。

三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回望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我们经历过太多的苦难。虽履险而能如夷,经百折而犹向前。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判断。

今天,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

增强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文艺工作的历史使命。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引导人们准确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脉络、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的剧目,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格外引人关注。

▲《唐崖土司夫人》剧照。

杂技剧《楼兰寻梦》,以历史记载为故事原型,用杂技的高难技巧、绚丽的舞台艺术,演绎了楼兰古国历史缝隙间的吉光片羽,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交融和兼收并蓄,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也反映出各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共同心声和历史潮流。南剧《唐崖土司夫人》,以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址及其历史素材为依托,以明朝万历年间土家族土司夫人覃田氏为原型,讲述了唐崖土司夫人大胆改革土司兵制,重用外乡汉人,命令其子奉朝廷调遣赴边关建功立业、使唐崖走向鼎盛的故事,表现了唐崖土司夫人忠勇爱国、维护统一、骁勇善战的家国情怀,彰显了土家人海纳百川、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有光辉灿烂、令人自豪的历史呈现,更有团结奋进、使人振奋的现实观照。会演剧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融入其中,彰显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文化担当。

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以龙梅、玉荣姐妹在20世纪60年代草原的一场暴风雪中保护集体羊群而致残的感人事迹为蓝本,以当代视角,借助“两节课”和多重空间穿越转换以及并置的独到表现手法,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生动地呈现了龙梅、玉荣“斗风雪、护羊群”的英雄壮举,创造性地演绎出当代小学生与60年代小姐妹之间的心灵碰撞交融,进而激发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昭示了个人成长与祖国命运的紧密关系。

▲《天路》剧照。

舞剧《天路》将青藏铁路兴建、停建、复建的现实历程与沿线人民精神之路的探求作为两条主线,着力展现了一个“筑路”与“心路”交织前行的故事。通过对汉藏两个民族、军民两个群体的细致刻画,将水乳交融的民族情、血肉相连的战友情、骨肉至亲的母子情、亲密无间的姐弟情、肝胆相照的兄弟情交织在这部宏大的现实题材舞剧中,颂扬了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天路精神”。

▲《山岗上的歌与舞》剧照。

歌舞剧《山岗上的歌与舞》通过火塘边一对彝族夫妇的歌声,再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凉山彝族人民的奋斗史、成长史、发展史。“生在火塘边”的民族渊源,“彝海结盟情深谊长”的家国故事,“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共圆中国梦之路,三段式的时代群像一一呈现,凸显了“倾述感恩心声”的主题。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这不仅包括物质生活,同样也包括精神生活。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对于各民族共有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突出,在广大观众中产生强烈共鸣。国旗、国歌,长城、布达拉宫,长江、黄河,团结仁爱、家国情怀……一个个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有机融入各类剧目,丰富着大家的精神生活,增强着大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激发着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就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形成网上网下的同心圆。结合疫情防控因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改变了以往剧院演出的单一模式,参演剧目走出剧场、走进网络,以每天3部、每部5天的方式在国家民委网站和央视网集中展播,这也使得更多观众有机会观看演出,观众人数由此增加了上百倍。这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方向。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我们相信,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推动下,在各民族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越来越多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民族题材精品力作将不断涌现,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四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八千湘女进新疆、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佳话!

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几千年来的交融汇聚,形成了今天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这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

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一批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和现实的剧目精彩亮相。

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北魏是我国各民族交往融合的重要时期。歌舞剧《北魏长歌》以文成帝拓跋濬的成长为叙事主线,通过两代君王之间的传承与变革,再现了北魏民族融合、改革创新的重要历史,让观众深入了解云冈石窟这座人类文明瑰宝背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渊源,从厚重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舞剧《传丝公主》以玄奘《大唐西域记》和唐代木版画《传丝公主》为史料依据,以于阗王子与唐室公主将东方蚕桑丝绸传入西域的故事为载体,重现了1300年前唐王朝与西域友好往来、和睦相处、文明互鉴、经济共荣的盛世气象。

藏戏《唐东杰布》以历史上著名的藏族桥梁建筑家、藏戏创始人、藏药医家唐东杰布一生的追求和丰功伟绩为主线,展示了雪域高原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印记和艰难历程,再现了高原与内地文化交流互鉴的史诗画卷,折射出汉藏团结的社会历史传统。

反映跨区域大流动时代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实践,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

儿童剧《童年》讲述了一位山东大学毕业生深入云南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支教,为大山里一所小学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梦想,并在磨合中与孩子们建立深情,最终扎根大山,实现人生价值的故事。

歌舞《情系巴音郭楞》集中展示了23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一批又一批河北援疆干部人才与当地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反映了“舍家报国、忠诚担当、团结奉献、创新奋进”的援疆精神,展现了河北援疆干部人才与当地各族群众“心相印、血相融、理相通、情相连”的深情厚谊。

评剧《藏地彩虹》根据“北京榜样”——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顾虹医生的援藏事迹创作,讲述了援藏医生救助先心病患儿的故事,将“老一辈修公路、新一辈建铁路”的“老西藏精神”融入其中,用评剧这一艺术形式展现了援藏工作者与当地藏族人民的鱼水深情,讴歌了以顾虹医生为代表的援藏干部的感人事迹。

文艺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空前活跃,各族文艺工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一台台剧目,一个个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感人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增进着人们对彼此的了解和认同。

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是现阶段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

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让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这是时代的呼喊,中华儿女的心声。

顺应时代潮流,倾听人民心声。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改革评奖环节,首次设立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圆梦奖”。金灿灿的奖杯,寓意56个民族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引导各民族在日益频繁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文艺工作者、会演组织者的探索努力值得肯定。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

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开幕时的《团结奋进新征程》,到闭幕时的《共创未来 共享荣光》,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奏响的时代强音响彻神州大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这个百年风云际会、气象万千的伟大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熠熠生辉的“圆梦奖”奖杯,将点燃无数文艺工作者心中的梦想。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成为各族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行动!更多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精品力作将不断涌现,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