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中国民族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民族院校创新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新时代民族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办学立校使命、办好民族教育的主线。民族院校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领和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切实发挥好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坚持全局思维,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担当

传承红色基因,提高政治站位。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民族院校的创立、发展、壮大,归根结底得益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传承红色基因、永远跟党走,是办好民族院校的根本保证。民族院校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首要和关键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要强化组织领导,坚定不移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战略任务、紧迫任务,作为民族院校办学立校的重要方向,切实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高位谋划,统筹推进,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民族院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师德师风建设等工作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落实,不断提高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加强科学谋划,提高治理能力。治理能力是立足长远、统揽全局,善于把握总体趋势与方向的能力。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结合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科学谋划,确定发展目标、提炼办学特色、推动改革发展。治理能力也是聚焦实践、凝聚力量、求真务实的能力。民族院校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学校治理和建设各领域各环节,有效融入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各方面,遵循规律、创新发展,注重落细落实,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坚持系统思维,协同推进,聚合育人合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育人主导功能。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主体和关键。要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围绕主线、聚焦主线,着力加强广大教师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业务能力的培训学习,使广大教师深刻认识自身在教育引导各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特殊作用,当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聚合育人资源,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共同体。实施“大思政”育人工程,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有机融入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整合提炼各学科、各专业的育人要素,推动课程、专业、实践、通识、网络教育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统衔接、深度融合。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互联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制作推广体现中华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精神的网络文学、动漫作品、微电影、短视频等,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入脑入心入行。整合优化校内外育人资源,积极构建家校协同、校企合作、校社联动的育人机制,打造立体化、交互式教育空间,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重点加强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多维度考核评估机制、综合性条件保障机制建设,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常态化、制度化保障。

坚持改革思维,创新发展,发挥民族院校作用

发挥自身优势,在继承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民族院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正确办学方向,在加强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许多成熟且富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新时代民族院校要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使命任务,更加自觉地围绕主线,发挥优势、提炼经验,把民族院校建设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基地。

深化改革,在创新推进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民族院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持续开展“五个认同”教育、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重点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积极推动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师德师风建设。

深化学科专业建设。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充分挖掘、提炼各学科、各专业、各门课程中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元素,积极发展理工农医等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和专业,为民族院校发展提供新动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科新优势。

强化研究引领作用。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方向、价值取向和鲜明导向,加强跨校、跨领域、跨学科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集成攻关,重点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等基础理论问题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教育等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研究。主动适应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以及民族工作、教育工作发展新要求、新变化,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时代民族工作与民族事务治理等重大问题加强研究,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

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在各族师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引导各族师生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师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作者系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民委委托项目“新时代民族院校办学使命与时代责任”、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