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中国民族报】在共克时艰中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液和灵魂

—— 写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召开之际

□ 本报记者 李志伟 肖静芳 李寅 张国欣


我们不知道,若干年后,后人将用怎样的文字来描述发生在2020年的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疫”。但我们坚信,在56个民族团结融合、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它必定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题记



回望,这是令全体中华儿女为之振奋、为之自豪的铿锵脚步。

面对前所未知、突如其来、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果断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用一个多月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用两个月左右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

——用三个月左右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

……

正如世人所赞叹的,对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召开之际,让我们放眼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历史长河,重新审视在这一危难面前,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伟大斗争。

经历了生死攸关的患难与共,更加坚定了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与新冠肺炎这一人类公敌的殊死搏斗再一次启示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一)

心手相牵,患难与共,这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家国情怀。灾难来临,各族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庚子年春节,注定让所有中国人难忘。农历大年初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一次特殊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一场全国范围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全面打响!

霎时,黄鹤楼下江汉大地,成了全国各族儿女的目之所向、心之所牵、情之所系!危难时刻,流淌在血脉中积蓄已久的手足深情喷涌而出,化作一个个人、一群群人的壮志豪情和挺身而出:到一线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紧要关头,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又一次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辉!

“让我去,一定赢!”新疆和田地区传染病专科医院“90后”维吾尔族小伙佧米力江·阿力木,在得知选派援鄂医疗队员后,毫不犹豫报了名。

广西妇幼保健院重症医学科护士、“90后”壮族姑娘潘景,推迟了婚期,她对爱人说:“等我平安归来!”

甘肃省中医院37岁的藏族护士张燕琴,来不及与家人商量就写下请战书,“能为抗疫出点力,是我的荣幸!”

……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内蒙古、宁夏、新疆、广西、云南、贵州、青海等民族地区纷纷派出医疗队,马不停蹄驰援湖北。

云南援鄂医疗队的498名白衣战士,由白、彝、哈尼、拉祜、纳西等16个民族组成;广西962名援鄂医疗队员,包括壮、瑶、京、仫佬、毛南等10个民族。

仅有5辆负压救护车的贵州,派出两辆开往湖北;没有一家口罩生产企业的宁夏,想方设法从外地筹集防护用品配给援鄂医疗队……

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每天都在上演跨越山河的守望相助。

网上一段15秒的视频,让许多人双眼模糊——云南河口,浩浩荡荡的摩托车大军载着93户村民向湖北捐赠的物资,行驶在山路上。车上,是乡亲们奋战几天采摘的22吨香蕉。这些生活在祖国边境线上的村民,有的甚至不知道湖北在哪里,但他们知道:同胞有难,要拉一把!

“小小心意,但愿能带来温暖。穷山沟没啥可送的,两袋土豆,祝早日康泰。”在宁夏西吉县新营乡石岘村捐赠给湖北襄阳的土豆里,这段写在纸条上的话,道出了400多户农民的心声。为了这份“小小心意”,他们从自家地窖挑选出最好的土豆。

一份跨越3515公里的捐款,让武汉市武昌区涂家沟社区党支部书记李艳热泪盈眶,捐款来自30位曾经在武汉求学的藏族孩子。

27年前,他们从西藏来到武汉,就读武汉市司法学校“西藏班”,成为涂家沟社区的新居民。在求学的日子里,这些孩子喝惯了长江水,爱上了热干面。在回西藏后的24年里,他们时常思念那一片深爱的土地。这一次,他们倾力相助。

千军驰援战鼓急,万里送暖情意真。内蒙古的牛奶、广西的蔬菜、青海的虫草、西藏的牦牛肉……湖北急需之时,全国各族人民将农副产品源源不断送往湖北。这是硬核的物资保障,更是强大的精神后盾!

在疫情最重的武汉市,中南民族大学一支由56个民族、2万多名学生组成的“石榴籽”志愿者团队,为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子女辅导学业,真情陪伴。

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疫情之痛,所有中华儿女感同身受。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流淌出的朴素同胞情谊,奉献出的一份份真挚爱心,汇成势不可挡的洪流,支撑我们战胜疫情!


(二)

同舟共济,生死相依,这是深深融进灵魂的骨肉深情。生死关头,各族儿女义无反顾,并肩战斗在一起。

休戚与共,共克时艰。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卫生事件,56个民族、14亿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勠力同心、和衷共济,投入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

自1月24日除夕至3月8日,全国346支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900多名公共卫生人员逆行出征、驰援湖北,冲锋在最前沿。与他们战斗在一起的,还有各族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

新疆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是一支由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回等5个民族组成的队伍。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日日夜夜,队员们为1000多名病人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为缓解患者们的烦恼,哈萨克族医务人员巴哈尔古丽·托勒恒还领着大家跳起了民族舞,欢快的气氛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还增添了患者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真的特别有力量。”巴哈尔古丽·托勒恒说,“困难面前,大家不分民族,不分地域,我们都是中华民族,都是中国人。”

是的,我们都是中国人!正是这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成为激励医护人员勇往直前、奋不顾身、忘我工作的不竭动力。

蒙古族姑娘宝塔娜为了上前线,剪短了心爱的长发,当她第一次走进方舱医院时紧张得想哭,但她强忍了回去,因为她不想浪费哪怕一个护目镜。

维吾尔族小伙佧米力江·阿力木在工作日志中写道:“穿着隔离服、垫着尿不湿工作的感觉,真的不好受,但看到病床上的同胞们被病痛折磨,又马上忘记这些。”

广西援鄂医疗队队员梁艺华,学着用武汉方言跟病人聊天;队员林云擅长涂鸦,每次上岗前都会在缓冲区画下卡通图案,逗大家开心。

……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新冠肺炎疫情不仅考验着医护人员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精神,更淬炼了中华儿女的伟大团结精神。

社区是疫情防控战的另一战场。“90后”维吾尔族小伙喀日木·玉苏普,主动请缨加入社区抗疫工作,他不仅给社区捐赠了价值7000多元的物资,还每天帮居民采购、装卸、分发生活用品。他说,7年前到武汉创业,在最困难的时候,是武汉人民接纳他、温暖他,他早已把武汉视作第二故乡。

在武汉开饭馆的回族夫妇黄麟、高春花,组建了“高塬爱心团队”,自掏腰包十多万元,为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医疗队队员和武汉的社区工作者、环卫工人免费制作和配送“爱心餐”。从臊子面到饺子,他们不断变化着菜单,只为大家能吃上爽口的热乎饭。

侗族姑娘龙敬怡,将老家的农副产品和防疫物资,免费送到武汉22个社区的困难群众手中;在武汉开公司的维吾尔族小伙雪开热提,不仅代表集团捐赠了100万元,还为武汉13所高校师生送去了新疆特色美食;武汉市汉藏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斯朗丹增曲培,多方联系捐赠4万多个口罩,还和同事们承担了为江汉方舱医院400余位医护人员供应一日三餐的任务……

数不清的例子,说不尽的爱。疫情发生后,一大批在武汉务工、经商、工作的少数民族同胞快速反应,勇于奉献,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曾经,武汉用热情宽阔的臂膀将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拥入怀中。如今,各族兄弟并肩而起、携手而行,以主人翁的姿态,精神饱满地投入守卫武汉的战斗之中。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在荆楚大地上,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幕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血肉深情活剧不停上演,一曲曲“团结就是力量”的颂歌响彻云霄。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樱花灿烂的季节,各路援鄂医护人员踏上了归途。欢喜与离别之泪,恸泣江城。

“谢谢你,内蒙古女孩!疫情结束后,我一定要去大草原看看。”“你就像我的女儿,我要把你拍下来。以后要是想念我远在宁夏的女儿,就翻出来看看!”……病人泣泪诉说。

“我甘愿化做生命的火把,点亮湖北那个温暖的家。”“和湖北的小伙伴约好了,下次再来一起赏樱花!”“要相信,有爱的世界总会击退所有黑暗的部分!”……援鄂医护人员盈泪告白。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7月中旬,新疆乌鲁木齐发生疫情。国家卫健委第一时间组织10省市10支核酸检测医疗队,赴乌鲁木齐帮助开展核酸检测工作,湖北省核酸检测医疗队21人最先抵达。

“湖北有难时,新疆先后派出3批医疗队赴湖北支援,这份情谊我们一直铭记。此次能为乌鲁木齐抗击疫情出一份力,我们义不容辞。”湖北核酸检测医疗队领队、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检验科主任项杰说。

天山脚下,奏响一曲守望相助的战“疫”赞歌。40多天后,一个充满希望与生机的乌鲁木齐,又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彝族诗人吉狄马加写道:“让我们用成千上万个人的意志/凝聚成一个强大的生命,在穹顶/散发出比古老的太阳更年轻的光。”无数个“我”组成“我们”、无数个“小家”组成“大家”,就没有攀不过的高山,没有越不过的严冬。这丹枫金秋,这盛世平安,都是因为——我们永远团结在一起。


(三)

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磨难让各族人民的心聚得更紧。经历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华民族日益成为包容性更大、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是在苦难中不断奋起的民族。近代以来,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在共御外侮、追求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中,各民族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到了一起, 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平等当家做主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建设边疆,八千湘女上天山;三年困难时期,三千孤儿进内蒙古;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同胞纷纷伸出援手。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各族人民又一次发扬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在内蒙古,61岁的梁引梅和她的91名兄弟姐妹凑齐1.54万元,为抗击疫情捐款。他们被称为“国家的孩子”,是上世纪60年代初因江南地区生活困难而被送到内蒙古抚养的孤儿。在草原母亲的辛勤养育下,当年羸弱的他们早已成家立业、过上了幸福生活。“60年前,国家给我第二次生命,草原抚育我成长。疫情当前,应尽微薄之力,回报祖国母亲。”

在四川汶川,12位村民驾驶6辆卡车,日夜兼程将乡亲们捐献的100吨新鲜蔬菜送到武汉。这是一份跨越时空的互动,他们忘不了汶川地震后100多名伤者被送到武汉接受救治的恩情。还有一批在地震中被救助的孩子,如今长大成人,抱着一颗感恩的心,请战到湖北抗疫一线。

在青海玉树,藏族老百姓捐出自家挖的虫草,一根一根,积少成多,最后筹集到价值数百万元的虫草,送往湖北。他们说,玉树地震后,全国人民帮助玉树进行灾后重建,这份恩情永不忘,大家都想为国家为同胞出份力。

……

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在一次次磨难中,各族儿女精诚团结、患难与共,中华民族也在一次次浴火重生中走向包容性更大、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频繁深入,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从东西部扶贫协作到对口援疆援藏,从内地民族班到西部大开发,各族兄弟姐妹在共同建设边疆的壮丽事业中,心靠得更紧、情变得更浓——

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温泉县,蒙古族牧民巴音托勒卖了11匹马,将8.8万元爱心款捐给了湖北。他说:“亲戚们遇到了困难,我必须做点什么!”

博州是湖北对口援疆帮扶地区。从1999年湖北开始对口支援博州以来,很多像巴音托勒这样的牧民成立了自己的家庭牧场,住上了抗震房,过上了好日子。疫情来临,博州各族百姓纷纷捐款捐物,努力让湖北同胞感受“博州温度”。

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一趟载有2000吨矿泉水、30吨鲜猪肉和40吨蔬菜的专列运往湖北。山南是湖北对口支援了26年的地方,在湖北项目资金、干部人才、产业技术等全方位支持下,山南4个县已全部脱贫。

一个民族在紧要关头爆发出的最强大精神力量,构成了我们历史中最深厚的精神底蕴,沉淀为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内核。这种伟大的团结精神,既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来的一次次苦难中淬炼出来的、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涵养出来的时代精神。

结语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我们相信,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礼,在百余年血与火共同抗争中用血肉凝成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历经数千年在战胜无数艰难险阻中共同铸就的民族精神,必将爆发出更为强大的聚合之力,推动中华民族乘风破浪,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