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动态
【“十三五”成就巡礼】筑牢民族团结之基 共谱和谐发展乐章——“十三五”期间我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综述

“十三五”期间,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在国家民委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国家战略的办学初心,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学子交往交流交融,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奋力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坚决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民族院校的崇高使命。

2017年8月,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性批示。2019年,学校《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得到国家民委副主任赵勇批示。连续三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9年,环境与资源学院教师阮成江、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张慧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17年学校获评辽宁省文明单位称号。2019年学校党委获得“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组织”称号,学校获“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摇篮和主阵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肩负着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双重使命。新时代民族院校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主线,摆在突出位置,不仅要喊出来,更要努力落下去。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鲜明主线,强化顶层设计,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年度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点和学校工作要点,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完善创建标准,出台《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明确了47项具体任务和2020年工作任务,细化创建各项举措。把创建工作成效纳入到学校各级领导班子的考核中,纳入对广大教师、班级和学生的评价体系里,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由“软尺子”变成“硬任务”。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思政工作制度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理论政策教育的实施方案》,通过“开学第一课”等形式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强化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制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126条具体措施和质量提升工程91项工作任务,将涵盖民族团结教育在内的工作内容细化成56个子条目,明确具体要求。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出台相关文件,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五个认同”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价值引领、思想教育的功能,组建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做专业课共建人的“课程思政”教学共建团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重点内容,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大思政课”建设,形成每名老师都是“思政老师”,每门课程都是“思政课”,每名老师都上“思政课”的良好局面。

加强理论研究,推进研创一体。注重围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理论研究。近年来,学校获得两项民族学相关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中国民族学学会将东北地区唯一一个研究基地——东北亚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设在学校。同时,全面推进国家民委委托项目“新时代民族院校办学使命与时代责任”研究工作和“辽宁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十四五’规划”“辽宁省兴边富民事业‘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首次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规划(2021-2025年)》并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1+4”体系。

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2020年7月乌鲁木齐发生疫情后,我成为了一名社区志愿者。能让我勇敢的站出来走到抗疫一线,是因为受到学校各民族同学的感染。年初疫情一爆发,学校的很多同学都走到抗疫一线,学校报道他们的事迹之后,我也深受教育。”2020年7月,经济管理学院的艾菲热·帕塔尔同学成为了家乡的一名抗疫志愿者,每天做三次上门测温、分发物资、送药品、消毒、值班等工作。

近年来,学校以“民族团结活动月”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班会、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宣传、“一帮一”互助学习小组、民族风情展、“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看大连”等活动,让来自祖国各地的各民族学子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如今,众多像艾菲热·帕塔尔这样的大连民族大学学子成为了民族团结的拥护者和践行者。

学校党委明确把疫情防控当作一堂“大思政课”,进一步增强师生员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践行。强化课堂“主阵地”意识,把抗疫精神融入每一门课程,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以抗疫实践中家国担当、英雄精神不断强化各族师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教师团队研发出多项应用于疫情防控的“民大制造”和“民大成果”,以科学报国的追求、严谨治学的态度引导教育学生胸怀祖国、情系民族。通过线上线下的教育引领,民大学子用志愿服务为祖国加油、为家乡助力,将小我融入大我,成为闪耀在各地的“民大名片”。

激励广大教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教书”,引导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构建“大学风”和“有高度的学风”,打造“学在民大”的民大口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招生、就业、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根据民族地区需求编制招生计划,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段考评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化、课程设置菜单化、创新创业团队化,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民族地区培养留得下、用得上、靠得住的优秀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20年超过90%,来自民族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学生有一半以上回到民族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就业。学校积极鼓励和引导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到祖国西部建功立业,连续多年荣获“全国西部计划优秀高校项目办”称号。

突出服务国家战略 播撒民族团结的科技种子

“大连民族大学与铜仁市虽隔千山万水,但却守望相助,情深义厚。我们不会忘记,9年前大连民族大学启动对口支援、选派干部教师和科研团队助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私情怀,我们不会忘记,9年来一批又一批大连民大人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把青春和汗水洒在了铜仁的山山水水,与铜仁人民携手并进,并肩决战脱贫攻坚,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丽篇章。”这是2020年底,铜仁市政府致大连民族大学全体师生慰问信里的一段话。同年,学校还接到了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沐沦苏党委、政府,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委、政府等单位的感谢信,感谢学校近年来对各民族地区的帮扶,对推动当地全面脱贫、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近年来,学校深入实施突出学科建设、突出高质量发展、突出服务国家战略的“三个突出”战略,立足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民族高校的办学特色,努力播散民族团结的科技种子。

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阮成江自前往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担负起帮助当地百姓解决油茶含油量低和产量低等重大难题的任务。他带领科研团队不断攻克技术难题,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此过程中,阮成江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锻炼,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了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从民族地区发展所需的实际问题着手,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这更有利于掌握知识,使他们毕业后能够在科研领域为民族地区发挥作用。”阮成江对培养学生有着自己的见解。

服务民族地区发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共建、共享、共赢模式。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民大力量。做好国家民委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任务承接工作,全力支持“三区三州”、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东北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服务地区覆盖13个省区市的36个地市61个县区,先后与民族地区签订产业发展相关项目350余项,获得授权知识产权成果1670余项。获批文冠果产业国家创新联盟,是全国民族院校中首个获批国家级创新联盟。累计派出90多名干部教师深入贵州铜仁等脱贫攻坚一线。累计培训民族干部2万余人,培训对象遍布15个省区,被誉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学校教师设计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奖章被国家功勋办正式选用。

加强合作共建,积极推动城市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创新。学校是大连市民族工作、民族宗教理论研究培训基地及民族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多次代表省市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蹴球队累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取得22金20银7铜。学校在大连11个民族乡镇、街道建立创建活动实践基地,与内地新疆班——大连市第二十高中开展交流培训、互助结对子工作,开展大学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等卓有成效的民族团结创建工作。

面向未来,继续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五个认同”,激励广大教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教书”,引领广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共同打造“学在民大”的口碑,促进各民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党委宣传部)